第八三〇节 败家子中的航天飞机-《他从末世来》
第(2/3)页
男装女俑弹琵琶骑马女俑拱手仕女俑彩绘拱手仕女俑,妇女穿男装,是唐代社会兴盛时期妇女服饰的又一个特点,妇女穿男装,在初唐时已经出现,到了中晚唐,贵族妇女也常穿男装出行,妇女穿男装最早流行于宫中,后来逐渐传播并普及到民间,深受广大女子的喜爱。
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脚穿皮靴,是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唐代男子300年来的流行装束,但唐代妇女打破糯家的桎梏,用于追求新奇事物,大胆创新,充分展现自我的这种方式,正是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博大开放的必然结果。
彩绘拱手仕女俑,仕女立俑头略略侧斜,梳抛家髻,面庞红润。娟秀的眼睑上以细墨描曲眉,透明的烟凝望前方,微微翘起,泛出甜美的微笑,身穿圆领白底才华窄袖衫,双手藏于秀忠拱贴胸前,橙黄色披巾,绣有各类花朵,由前腹搭向双背后下垂至后腿部。
红色裙带系胸下部,透裙可见一脚。使人感到并非是一个静立的俑人,身躯微微扭转、右肩略略抬起,衬上生辉的双目,含笑的朱唇,红润的脸庞,带有羞答而挑情的神态,真是“媚色艳态”,虽过千年,形象仍光彩照人。
双博馆的馆标——伏羲女娲像,红色的正圆形雕塑,在上方各多出一个头来。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他们俩结为夫妻繁衍后代,这是“龙的传人”的源头。
在双博馆二层的“共享空间”有一艘唐代竞渡船,1960年出土于扬州邗施桥乡夹江内。船长13.65米,宽0.75米,内深0.65米。用整根楠木制成。
据唐代史藉记载,扬州风俗,每年端午节要在江边支流上举行“竞渡采莲龙舟之戏”,观众数万,热闹非凡。扬州制作的龙舟不仅远销各地,还进贡京师。
双博馆内还有个国宝厅。展厅仅陈列一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展品,是双博馆的镇馆之宝。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属于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瓷器中的大型器物,造型秀美,蓝釉呈色鲜明纯正,腹部白龙环绕于瓶身,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元代景德镇窑的最高烧造水准。
此种梅瓶目前传世仅见三件,一件为宫廷旧藏,现存颐和园。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两瓶都有残损,唯扬州双博馆此件器型最大、纹饰最为精美。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体施霁蓝釉,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匀净稳定,釉色蓝如深海。腹部刻画“赶珠龙纹”。
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白龙环绕瓶身一周,龙首上仰,颈部细长。长鬣飘拂,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四肢长而粗壮,呈大步行进状。伸出的四肢,每肢三爪,指尖十分锋利……
巨龙周边的空间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衬托出巨龙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的大气磅礴之势。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
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雄壮、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显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的代表性精品。
这件梅瓶原流落民间,在扬州一户普通人家传承了不知多少代。长辈们日日扫尘、每每擦拭、精心呵护,平时也从不示人。妈妈怕因为此瓶而遭到伤害,用墨汁将它的周身涂得漆黑。
这户人家的儿子害怕地震瞒着母亲将此瓶以十八元的价钱卖给了当时扬州的文物商店。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间辗转了六百年能够保存得这么完整,真的算是一个奇迹。现在价值3.6亿元,已成为扬州博物馆的的镇馆之宝。
《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陈列面积2300平方米,展线长度580米,陈列文物856件,以春秋邗城、汉广陵城、唐城、宋城和明清城的城市故事,用雕塑、图片、实物等形式简洁明快地勾勒出扬州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映衬着华国历史发展的大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