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节 礼乐的深层含义-《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第(2/3)页

    双目失明的乐师组成乐队,王室祭祖时应召来宗庙。

    摆设起悬挂钟鼓的乐架,上面装饰着五彩的羽毛。

    小鼓大鼓一律各就各位,鞉磬柷敔安放得井井有条。

    一切就绪便开始演奏,箫管齐鸣一片乐音缭绕。

    众乐交响发声洪亮,肃穆舒缓和谐美妙,先祖神灵听了兴致高。

    诸位宾客应邀光临,长久地欣赏这乐曲一套。

    鞉(áo)柷()敔()

    《潜》:祈福年年有鱼

    这是一首周天子用各种嘉鱼在宗庙献祭的乐歌,在漆水、沮水的深处,藏有各种各样肥美的鱼,把它们打上来祭祀祖先。

    漆水、沮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印记,《史记》上记载,公刘从漆、沮二水渡过渭水,伐取木材,让行路之人有了盘缠,让居家之人有了储备,人民依赖他的恩德,百姓感激他,大部分都迁居来投靠他,周人的大兴是从这里开始的。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的地名和祭祀对象是有关的,诗歌中并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却是周道之兴的关键人物,因此这首诗歌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周人赞美漆水和沮水,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的自豪感。

    这是一首专用鱼类作为供品的祭祀诗歌,从鱼的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正是这些柴草堆,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史记》中写到,公刘按照土地的栽培特征加以耕种,用柴草堆潜在水底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颂功德,这首诗歌明写对漆水和沮水风景资源的歌颂,而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在字里行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