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所以翻译结束,汪与立是想说,像大明太祖高皇帝这样的圣人,凡事只以“当为或不当为”而定,从不想“利”,因而虽然太祖高皇帝说了“利”,但这个“利”其实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利害,只是他作为皇帝要当为,所以才说。 另一侧的观众席。 “原来是这个意思。” 经过了曹端的解释,之前惨败于他手里的江南士子,方才恍然大悟,而后愈发惭愧了。 “若非您的讲解,我恐怕根本听不明白师道先生话语里的深刻含义。” 另一名士子感叹道:“那是自然,也就是师道先生处惊不乱,卓尚书的提问太过凶险,有些小人之心了,毕竟陛下就在旁边看着,若是稍有不慎,无法完美地绕开太祖高皇帝,给出合理的解释,恐怕陛下一怒,金华学派都会化为齑粉。” “师道先生的机锋非止如此。” 同样在下面观众席休息的高逊志冷不丁说道。 “还有别的含义?”这回连徐老都有些惊讶,因为他也仅仅想到了曹端刚才那个维度,没意识到这里面还有更深的涵义,而徐老看着曹端毫不惊讶的样子,心里更是升起了几分异样的情绪。 曹端是在不懂装懂,还是他早就看透了,只愿意恰到好处地解释一层涵义以免显得自己太过优秀,引来更多地妒忌? “当然。” 高逊志资历够深、地位够高,他不在乎这些装逼就完了。 他淡淡地解释道:“孟子所说的舜、跖之分,有个典故想来你们都听过,也就是孟子说,闻鸡而起,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的人;闻鸡而起,一刻不停地求利的,是盗跖一类的人。因而孟子说,二者只在义利之间。” 这不是什么生僻的典故,在场学理学的,当然都听过,所以他们显得有些费解。 “您的意思是?” “这是孟子说的。”高逊志看似说了一句废话。 “那又怎样?” 见众人实在愚钝,曹端闷声解释道:“道统。” 当曹端开口后,方才有聪明人陆续明白了过来。 道统! 这里便是说,孟子地位提高并非宋儒搞的,而是中唐的韩愈搞“古文运动”为了恢复道统,重视《孟子》一书,主张提高孟子的地位。 韩愈首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原文太长,简单来排序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而孟子死后,道统失传。 到了北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不同,虽然庆历新政的时间更短,但范仲淹和欧阳修是有水平的,他们开始急剧地抬高孟子的地位,来统一当时理学诞生前的混乱思潮。 而理学继承了韩愈的“孟子道统论”,王安石更是将孟子政治地位提高,亲手把孟子抬进了配享孔庙的行列。 所以,汪与立给卓敬挖的坑,就是等着卓敬顺着他的话反驳孟子的说法,从而把道统论抛出来压人的同时,再以王安石变法来隐喻今日姜星火主持的永乐新政,后续的杀招,一定是藏在这里面的。 当然了,汪与立的杀招到底是什么,高逊志和曹端也很难猜出来。 但毫无疑问的是,第一场辩经擂台赛,经过漫长的互相试探、较量,马上就到了杀招见胜负的时候了。 就在这时随着天边的海东青落地,几名锦衣卫从诏狱里疾驰而出,随后慌张地弃了马,通报之后,直接登楼觐见朱棣。 “陛下不好了!” 前来汇报的锦衣卫百户举着手里的纸条,汗水已经快要把自己浸润的模糊了,等他登楼见到朱棣的时候,嘴唇都在剧烈的哆嗦着。 “怎么了?慌慌张张成何体统?!” 朱高燧训斥道。 锦衣卫百户脸上的笑比哭都难看,他刚要开口,就被朱高燧示意噤声,来不及解释什么手里的纸条直接被朱高燧夺了过去。 朱高燧匆匆浏览一眼,登时面色大变。 “父皇。” 朱高燧贴在朱棣的耳边说了几个字,朱高煦隐约听到了“火药”,但朱棣的面色却极为沉稳。 出乎朱高燧的意料,朱棣只是叉着腰轻蔑的笑了笑。 “暴昭的这点伎俩,你就被轻易唬住了?他在真定大营四年,与我们作对了四年,用的同样的伎俩还少吗?” “派人去搜,这栋楼宇和周围的楼宇,锦衣卫早就提前多少天检查封锁好了?地下也扣了数口大瓮日夜窃听,就算有火药,又怎么可能在我们脚底下?” 朱棣最后下了结论:“这定是调虎离.” 话音未落,忽然远处的一间平房民居传来了“嘭!”地一声巨响。 紧接着,无数砖石迸溅而出,一股黑烟升起,没造成什么杀伤,但是造成了规模巨大的混乱。 卓敬的沉思被打断,他知道汪与立拱手把主动权让给他一定是别有算计,要以守代攻,而且有绝对的信心守下他让给自己的回合后,一击制胜.所以卓敬分外小心,一直在思考,已经隐约猜度出了汪与立有可能的几种选择。 但眼下周围的观众被远处的爆炸声所震撼,现场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卓敬不得不中断了自己的思考,他倒也没跑,这种情况卓敬依旧保持了清醒,或者说,这么拥挤的人群,既没必要跑,跑也没用,自己这老胳膊老腿,跑了反而容易被踩踏致死,高台上才是安全的。 而对面的汪与立颇有些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意思,竟然一点都不慌,反而微笑着向他点头示意。 “父皇,没事吧?” 楼上,朱高煦以一种旁人看来极为夸张的姿势,一手抓着梁柱,一手牢牢地护住了朱棣,房屋的梁柱在他手里就跟公交车的扶梁一样。 “没事。” 朱棣拍了拍脸上的灰,也很冷静。 枪林箭雨里打滚一辈子了,这点小动静算什么。 朱高燧拉起被爆炸声吓得坐了个屁股墩的大哥,焦急地请示道:“父皇,这里不见得安全,要不要先回宫?” 身后的近臣和勋贵们也都投来了含义相近的眼神。 “蠢货!” 朱棣一脚踹了过去,朱高燧灵巧的跟个猴子一样躲开,朱棣的脚在好大儿的肚皮前停了下来。 朱棣气呼呼地说道:“这就是暴昭故意制造的混乱!” “这栋楼宇和周围的楼宇全是锦衣卫的产业,他暴昭有这个能耐潜入进来,埋上几千、上万斤火药吗?你当锦衣卫是瞎的吗?” “那” 朱高燧很快反应了过来,不确定地问道:“暴昭真正的杀招,是埋在了我们回宫的路上?他是为了逼我们回宫?” “当然。” 朱棣冷哼了一声,迅速下达了旨意。 “一、派原封不动的车队,现在马上回宫。” “二,让辩经继续,安抚百姓情绪。” “三,老三你穿朕的衣服,坐在朕的位置上,让窗外的人看到。” “四,老二带队在车队周围拉网,准备抓捕逆贼。” —————— 茶楼内。 手下禀报道:“暴公,伪帝的銮驾动了,而且窗户里的人虽然穿着龙袍,但一定不是伪帝,有眼睛尖见过伪帝的兄弟确认过了。” 暴昭笑了笑,只是摇头。 “你们不了解朱棣,他一定还在茶楼里。” “那设伏的兄弟岂不是?!” 手下们面面相觑。 暴昭放下了茶杯,面色冷了下来。 “成大事者必有取舍。” 说罢,踢开了脚边的箱子。 里面赫然堆着数十套锦衣卫的飞鱼服和绣春刀,乃至藤牌、钢弩。 这才是暴昭的杀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