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这并不意味着荀子思想,没有辉煌过的时候。 实际上,跟宋儒相比,汉儒的思想,极为接近荀子。 “荀子开汉学宗派,其学笃信谨守,重在传经;孟子开宋学宗派,其学广大精微,重在传道。” “这是现在对汉学和宋学,比较流行的定义。” 这个说法,肯定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实际上,你别看现在的程朱理学处处尊崇孟子,道统的根子也确实是追溯到孟子上面的,但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断章取义后的结果。 而以“治经”为要务的汉学以及后来演变出来的“经学”,多是推崇荀子的,反倒更原汁原味一点。 “确实如此。” 另一人大约是知道同伴们平日里对考试内容用工多,但对儒家历史了解的却并不那么透彻,于是解释道:“汉儒多传荀子之学,因此传承自子思子的孟子之学在两汉时其实尚未显明,为之注者,仅一赵岐而已,直到唐代韩愈始推尊孟子,晚唐黄巢之乱前皮日休尊孟并尊韩,由此开宋学之先声,才有后来北宋五子的故事。” “但现在尊荀的风声,也有些愈吹愈过分了些” 方姓士子无奈,只说道:“有人鼓吹,孔子之学,至晚周有荀、孟二派,荀派为汉学之祖,孟派为宋学之祖,孟子虽善说诗,而非传经之嫡派,故真能传孔门之六经者,当推荀子一派。” 众人有些诧异,纷纷问道。 “这是何人,竟如此不要脸?” “光禄寺丞高致。” 姜星火:“.” 不过这显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荀子思想都不说是想要重回巅峰,就是重新崛起,也是要经历一番风吹浪打的,所以高调一点,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你若是低声下气,反倒没人瞧得上。 “伱接着说。” 陈姓士子继续说道:“所以现在就有说法,说朝廷尊荀,不仅仅是要用圣王之说来符合陛下心意,更是要恢复汉儒的学问,来平衡宋儒,尤其是宋儒里的程朱理学。” “这岂不是改弦更张?” “朝廷改弦更张的事情还少吗?” 士子们议论纷纷。 虽说历朝历代,对于主导思想的争端一向是没停止过的,但大部分情况,只要是追求稳定,都会选择一个学说,比如汉代董仲舒的那套天人感应,或者宋代朱熹的天理人欲,很少是主动让两个截然相反的思想进行碰撞的。 如果控制不好,那么思想界,很可能就会乱成一锅粥。 而现在,对于他们这些学了传承自孟子的程朱理学思想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士子来说,考试内容多些新东西不要紧,因为他们不会的,大家也都不会,对于所有人来说,基本都是同样的新起跑线。 可要是把他们会的这些程朱理学内容给删了,那就祸事了。 若是朝廷打算重尊汉学的消息一旦被证实,那对于这批人来说,无异于天塌了。 就像是清末最后一批寒窗苦读十年的士子,刚要出山,科举被废了. “你们别忘了,如今国师可是不太待见程朱理学的。” 另一名士子则叹口气说道:“恐怕,这是真的准备动手了,毕竟,科举的内容虽然不说关乎社稷存亡,但也关乎万民福祉,朝廷肯定是有想法才会动手的。” 听到这话,众人更显沉默。 姜星火也沉默。 经过漫长的轮回,他其实已经用亲身经历印证了一个观点。 ——这个世界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虽然朝廷在很多时候,确实会深思熟虑(效率低下的拖延决策)后才做出政策实施,但实际上,你说这些政策经过了多么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设计规划,那也未必,很多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之所以经典的施政案例那么经典,是因为出彩的就这么几个,剩下的都是搞砸了没人能从史书上知道的。 而对于姜星火来说,变法当然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但变法是如此的庞杂,有如此之多看起来都“很重要”的领域在同步推进,那么对于单独某一个领域的规划,其实思虑也不是那么全面,尤其是很多连带性的后果,并非是事先可以预测的。 换句话说,尊荀导致汉儒思想复兴,姜星火是有这个规划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让孔希路、高逊志和曹端,分别负责《王制》托古改制、梳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经史分流这些事情,除了这些原本的目的,还有就是这些事情都是属于汉儒学术范畴内的。 但姜星火也没想过,因为太学之会的胜利,再加上甲申科科举重点考了《荀子》,会让朝野间,出现这种激进舆论。 “果然,所谓的‘保守派’,就是嫌弃‘激进派’太过于保守的那一拨人。” 姜星火在内心深处,由衷地发出了感叹。 至少说心里话,姜星火也只是打算复兴一下汉儒,并且给实学的源头梳理清楚而已,并没有打算把学术界倒退回经学时代。 这时候,他就不得不出来说几句了。 姜星火轻咳了一声,说道:“我倒是觉得这汉儒与宋儒的划分有些偏颇,汉儒不但通经致用,也传承孔孟之学,所谓汉儒与宋儒,区别之处更多的在于汉儒研究经学,因此多喜微言大义,而人性之论,汉儒依然渊源于孟子,朝廷尊重荀子不假,但也未见得就要彻底否定孟子;朝廷想要复兴汉儒思想不假,但同样也不是说就要把宋儒一并埋入土里,要真是如此,岂不是天下大乱了?” 姜星火这话,自然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一说一,属于很公正的说法了,不偏不倚,因此,众人都觉得客观。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变法虽然要有变革,但变革不是让你走极端,做事情总要循序渐进的来,对于思想界来说,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这么多年了,下个政令变了容易,那拿什么来承接?怎么面对无数读书人的反噬?总该是一步一步进行的。 姜星火已经实现了变法在思想方面被世人所认可,接下来,就是把新学思想慢慢推广开来,同时用心学来分流理学,如此一来,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潜移默化,理学的主导地位,自然就被调换下来了,这才叫水到渠成。 没挖好引流渠就直接炸大坝,这不叫整狠活,这叫找死。 “那依您看来,现在《明报》上讲的这些大儒刊登的‘经史分流’之类的观点,是什么意思呢?” 方姓士子很认真地请教姜星火。 姜星火笼着手,身子靠在窗边,微微斜侧过来。 “我理解的意思,经史分流也好,研究《王制》的指导意义也好,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彻底推翻理学,而是说,很多东西,不是研究理学能做到的。” “通经致用、经世致用,讲究的都是实用。” “所谓通经致用,意思就是不尚空言,要‘在坐而言、起而可行’,也就是说,不能有程朱理学这种‘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弊病。” “至于为什么要研究‘经史分流’?经术是治学的基础,这个你们应该知道吧?” 士子们纷纷点头,这个是没疑问的,毕竟会试第一场按惯例就是四书+五经,现在是五书+五经了,但加了《荀子》是一码事,五经总是没变的。 而五经,传承的就是经学的那一套,虽然最重要的《春秋》微言大义给整的已经没学子重视了.但不管怎么说,经学始终是没断传承的。 姜星火又道:“经学是治学的基础不假,但若论运用方法,历史更为重要。” “人不读经书,不知自处之道;不读史书,无从治其国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