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隔岸对持-《颠覆晚唐》


    第(2/3)页

    三十余艘大船在黄河中来回游弋以防王重荣突然起进攻。

    这三十多艘大船是王重荣用来运粮和运兵用的,他原本的打算是先把粮草运到对岸,接着再运送人马过黄河。这一下不但粮草被朱温夺了,连船只也成了朱温的囊中之物,王重荣自己渡河都成了问题,只能重新扎木筏渡河了。可三十多艘敌船在河中游弋,自己想渡江看来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了。

    龙门渡口在晋陕大峡谷的最南端,上游是绵延一千四百多里的晋陕大峡谷,黄河之所以能称之为黄河,正是因为她经过了这一千多里的大峡谷,奔腾的河水夹带了峡谷中大量的泥沙,让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浑浊的怒浪。

    朱温清楚的知道,从龙门再向八十里就是壶口瀑布,壶口是黄河晋陕大峡谷最窄的地方,只有不足五十米的宽度,这个地方对于朱温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不是那一次游览壶口瀑布,不是一时激动之下下水救人,自己也不会跟妻儿天人永隔,也不会来到这个任命如草芥的乱世,更不会成为这个中国历史上以残暴、嗜杀、荒淫著名的朱温。

    黄河沿着晋陕大峡谷一路向南,九曲十八弯,跌宕起伏,最后在抵达龙门,峡谷到了尽头,河面突然放宽。汹涌的河流在这里突然放缓,在上游有大量降雨的时候,峡谷的出口龙门的水位和出口下游的水位有着明显的差异。

    龙门以南水流渐缓,龙门以北怒涛澎湃,龙门本来叫做禹门,相传是大禹治水之时大禹开掘的,所以叫禹门。后来相传每年的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鲤自百川清海游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者只有七十二尾。一登龙门,**随之,天火烧其尾,化风变成龙。登不上者,点额曝腮。所以后来这两岸的山就叫做龙门山,禹门口也叫做了龙门渡。

    这龙门渡在历史上可是军事要地,当年秦晋大战,秦从禹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唐高祖李渊曾于隋大业年间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奠定了大唐基业。宋靖康元年,金将娄宿曾越龙门冰桥取陕西。明末李自成亦曾由此东渡直捣幽燕,推翻了朱家的大明王朝……

    可见龙门渡口是黄河的咽喉地带,这时虽是盛夏,可由于上游许久没有降雨,黄河水流并不湍急,十分有利于渡河。

    王重荣也知道自己兵马虽多,可对面有朱温守着,想渡河简直难入登天,即便是靠人海战术能够勉强过河,也必然损失惨重,得不偿失。他能够从一个下级军官一步步坐上河中节度使的位置,可见他也定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他并没有强行渡河,也没有分兵马去其他渡口渡河,而是吩咐手下将士扎木排,扎很多大的木排,木排扎好之后就摆在那里,并不急着渡河,想来他是等待着什么。

    朱温一直在用望远镜观察着对面的动静,可却丝毫不知道王重荣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在他想来,王重荣定然会气的暴跳如雷,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强行渡河,那样的话自己就可以用极少的代价重创王重荣的军队,之后自己和潼关的胡真合兵,就可以跟王重荣有一拼之力。

    至不济也应该能够等到长安的援军到来,只要长安方面再派两万人马到来,朱温就有绝对的把握打赢王重荣,甚至占领河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