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出征-《从小兵到帝王》


    第(2/3)页

    世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不过大家所站的角度不同罢了。

    李察与陶安邦确认合作关系后,立马互相派送了使者负责居中联络,史国府的大军已经在路上,给两人的时间不多了!

    在两人的联络中,陶安邦和李察达成了初步军事合作战略,陶安邦将全力动员安国府的力量守卫府城,消耗史国府的大军,李察则趁机切断史国府大军的后路,断了他们的粮道!

    这就是陶安邦给出的计策,在陶安邦眼里,让李察这股叛军跟史国府的大军对抗纯粹是无意义的牺牲,陶安邦自认为安国府的军队都打不过史国府的军队,更何况是李察这个仅仅占了一县之地的叛军?

    陶安邦得到的情报中,李察麾下也就千名道兵有可战之力,包括明军营在内,都不过是一群‘治安部队’。

    无论是单兵军事素养还是战斗士气,李察的明军营在外人眼里跟县兵属于一个档次,根本无法与大唐的野战正规军相提并论!

    因此,陶安邦的计策就是自己依托安国府城防拖延时间,李察叛军切断史国府粮道,最后史国府粮草不济,自然也就不得不退兵……

    史国府大军退走,安国府的危机也就暂时解除了,至于以后的事情……

    再说吧。

    毕竟以区区一个府城的力量,别说跟吐番王国对抗,安西四镇随便拿出来一镇都可以碾压安国府!

    安西四镇可是安西都护府的四大军事重镇,里面驻扎的不是县兵府兵这种地方卫戍部队,清一色全都是大唐的正规军野战部队!

    可以说,在野外两者相遇,县兵府兵没有十倍的兵力,根本无法对抗大唐的正规野战军!

    在冷兵器时代,精锐的军队往往可以击败十倍不精锐的部队,这不光体现在装备和训练上,士气也是非常重要的评定标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