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安国府投降-《从小兵到帝王》


    第(2/3)页

    是带着民众一起闹事,软硬兼施要求陶安邦接受李察的劝降条件!

    汉人士绅阶级可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自然不会跟老百姓一样拉个横幅上大街上胡乱喊,更不会雇佣一帮人去堵衙门门口,那可是给陶安邦送去派兵镇压的借口……

    汉人士绅阶级劝降的方式很简单高效,他们纷纷买通节度使府下能说的上话的官员,向陶安邦营造出一种‘民心愿降’的假象。

    理所当然的,安国府的府兵体系和其他县镇的卫戍部队也被渗透严重,甚至都做好了随时投诚李察的准备!

    投降的民心自然是没有,安国府虽然不满安国府的汉人官府,但同样也不鸟李察的政权,自然不会支持官场上的投降言论。

    然而,这占据多数的民心话语权其实是最低的,没有人会搭理,至于普通的汉人平民,同样因为人微言轻不受重视,节度使陶安邦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不过节度使麾下控制的大唐野战部队的士兵,是真心不想打仗,他们已经听说了史国府的同行们在战场上被李察砍菜切瓜的战绩,当然不想和这种恐怖的对手交战。

    再加上地方汉人士绅阶级的推波助澜,陶安邦引以为根本的大唐野战部队已经在政治立场上‘跳反’了!

    结果,地方汉人士绅阶级官府的大部分官员节度使麾下直属的大唐野战官兵三者,形成了所谓的民心,将陶安邦逼到了投降一路……

    真正的民心陶安邦不知道,但这三个层面上的人合力起来,就是这个时代能决定政治局势的民心!

    特别是在西域地区这种多数人为色目人的环境下!

    最终,李察的大军还在接受史国府的下属县镇,建立大明王的官僚统治时,安国府那面的降表送了上来。

    李察看到降表后面色大喜,将明军营留在史国府2000人,拉着剩下的1000人明军营和系统本部兵马,向安国府赶去。

    李察知道,如果他不亲自带兵前往安国府接受,安国府仍然是节度使陶安邦的天下!

    不过,陶安邦投降的行径还是让李察非常满意的,没受到兵灾的安国府对李察的意义显然更重要。
    第(2/3)页